当孩子刚拿起画笔就跑去玩积木,或是听故事时突然盯着窗外发呆,家长难免焦虑:“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 其实,这些看似“分心”的行为,可能正是大脑发育的必经阶段。
一、为什么说“分心”是大脑的“成长信号”?
1.前额叶皮层:大脑的“专注指挥官”尚未成熟
负责调控注意力的前额叶皮层,直到20岁左右才发育完全。6岁前儿童的这部分区域像“未完工的工厂”,难以长时间锁定单一任务,所以容易从画画“切换”到玩玩具——这不是“不专心”,而是大脑神经连接在快速建立的表现。
类比理解:就像电脑后台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孩子的大脑在通过“分心”探索不同信息,为认知发展积累素材。
2.多巴胺系统:专注力的“燃料”调节失衡
孩子的大脑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敏感度更高,当当前任务(如算术题)刺激强度不足时,大脑会自动“搜索”更有趣的信息(如窗外的鸟叫),这是生物本能驱动的“注意力优化”,而非故意捣乱。
展开剩余79%二、分心”与“注意力缺陷”的关键区别
三、如何利用“分心”促进大脑发育?
1.把“分心”变成“探索契机”
当孩子画画时被窗外小鸟吸引,可顺势说:“你发现小鸟啦!它是什么颜色的?翅膀怎么动的?我们把它画进画里吧!” 将分心转化为观察与表达的练习。
2.用“短周期任务”匹配大脑发育节奏
给孩子布置任务时,按“专注时长=年龄(岁)×2-3分钟”设计:5岁孩子写作业可拆分为“10分钟练字+2分钟自由活动”,避免因大脑疲劳导致的被动分心。
3.通过“感官刺激”强化神经连接
孩子分心时,说明当前任务对大脑的刺激不够。可尝试:
学单词时用彩色卡片+肢体动作(如“jump”时跳起来);
背古诗时搭配节奏敲击(用筷子轻敲桌子打拍子),通过多感官输入提升神经兴奋度。
四、家长必知:别用“纠错”破坏大脑发育节奏
❌ 错误做法:“说了多少次别玩橡皮!再分心就罚站!”(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对“专注”产生压力,反而加剧分心)。
✅ 正确做法:“你刚才专注写了5行字,现在手有点累了吧?我们玩1分钟‘手指操’再继续?”(用接纳态度+主动休息,帮助大脑恢复专注力)。
结语:孩子的每一次“分心”,都是大脑在尝试探索世界的多种可能。与其焦虑“坐不住”,不如把它看作自然的成长契机——就像小树需要风吹才能扎根更深,大脑也需要在“专注-分心”的循环中,慢慢学会如何高效运转。
专家简介
张萍
张萍:中共党员,博士,儿少精神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硕士生导师。先后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修学习,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交流。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组成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应激与抑郁障碍学组 副组长,河北省急救医学会急诊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10余年,发表论文近10篇,主持和参与国自然及多项市厅级科研项目申报和实施,曾获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进步1等奖。主要擅长强迫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失眠症的临床诊疗。每周一全天,每周三、周五上午儿童青少年门诊专家门诊。
作者简介
张金纺
张金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专科护士。毕业于河北大学医学部,2007面参加工作,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近20年,多次荣获保定市优秀护士,六院好护士,优秀代教老师等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临床精神科护理经验。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多动与抽动障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护理。
儿少精神二科简介:
儿少精神二科是我院特色科室之一,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要布置科室环境,设置床位40张。主要收治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情感障碍、品行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等;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冲动行为、对立违抗行为、人际关系问题、亲子交流障碍、网络成瘾等。病区现有医生团队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护理团队12人,其中硕士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8人,拥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及孤独症培训干预团队。专业精神科临床治疗,对住院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和医治,运用精神科药物、心理治疗、生活技能训练、感觉统合治疗相结合方式开展治疗工作。
供稿科室 | 儿少精神二科
审核 | 张萍
责编 | 王熙
编审 | 马克谨
01
02
03
发布于:北京市融正配资-全国配资网-开户配资-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