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可谓越来越紧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民间的交流也显著增加,整体看起来,双方的合作非常“亲密”。不过,在中国国内,依然有不少人对俄罗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认为我们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应该保持警惕,毕竟,俄罗斯有可能会“坑”我们。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从某个角度来看,俄罗斯确实曾在合作中给我们设下陷阱,特别是在中俄军购订单中。虽然最终我们没有中招,反而是俄罗斯在意识到我们的警觉之后,不得不选择妥协。那么,俄罗斯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
中国向俄罗斯购买伊尔-76运输机
军事航空运输在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便提出了加强运输机和直升机研发的战略,并且研发了运-7、运-8等中轻型军用运输机。然而,这些型号的运输机并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远程空运需求。因此,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进口更为先进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
展开剩余83%通过购买20架伊尔-76,中国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得到了初步提升。但中国专家认为,单靠这些中型运输机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面对可能的远程军事需求。于是,中国决定再次向俄罗斯采购更多的伊尔-76。为此,中国在2005年9月与俄罗斯签订了采购合同,计划购买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总金额达到10.45亿美元,按每架飞机不到3000万美元的价格计算,显得十分划算。
根据合同,俄罗斯应当从2007年开始交付第一批飞机,预计在2012年完成所有交付。然而,交付过程却远没有那么顺利。虽然俄罗斯政府宣布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公司将负责生产这些飞机,但这一切却很快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俄罗斯可能根本无法按时交货。
订单频频延迟,中国自主研发运-20
自合同签订后不到一年,俄罗斯便开始出现问题。2006年3月,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公司突然表示,他们无法按照原合同价格进行生产,原因是按照合同价格,生产不仅无法盈利,甚至会亏损约4亿美元。而俄罗斯方面则解释称,契卡洛夫公司自90年代以来并未接到过大订单,缺乏资金和能力来履行合同。
此时,中俄的合同几乎处于冻结状态,且中国暂停了与俄罗斯的新武器采购谈判。然而,俄罗斯的“手段”并未就此结束。到了2006年12月,俄罗斯提出要更换合同的主要执行方,由俄罗斯伊柳辛公司接手,同时,塔什干契卡洛夫公司仅负责生产部分飞机。此举将交货时间推迟至2008至2010年,整体合同的执行期也延后至2013年。
然而,即使执行方发生了变化,俄罗斯依旧未能交付任何飞机。俄罗斯之所以将生产线迁移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实际上是因为伊尔-76的生产线在塔什干已不再具备生产能力。但即使如此,生产线的迁移和重新组装也需要巨额投入。到最后,直到交货期限临近,生产线才勉强具备了生产能力,显然,俄罗斯无法按期交付飞机。
2010年,俄罗斯甚至直接表示,不会再履行之前与中国签订的合同。无论如何,这种一拖再拖的情况,令许多人认为俄罗斯故意在订单中设下了陷阱,试图通过延迟交货来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
中国研发运-20的催化剂
尽管合同没有如期履行,中国并没有因此被“坑”,反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推动力。俄罗斯冻结的这份订单反而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大型运输机的催化剂。
事实上,早在200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就提出了研发大型飞机的提案。2006年,关于发展“大飞机”的决策被正式写入国家政策,而2007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大型飞机的研发工作。最终,运-20项目在2007年6月20日正式立项,代号072工程。到2013年,运-20成功首飞,并且很快投入使用。
俄罗斯的“服软”
尽管俄罗斯在合同执行中存在种种问题,最终也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伊尔-76的合同未能恢复,但俄罗斯宣布与中国签订新的合同,购买伊尔-476。这款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00吨,搭载50吨货物时,飞行距离可达7000公里。伊尔-476不仅具有更强的飞行性能,还搭载了新型发动机和数字化飞控系统,大大提升了飞行效率。
此外,俄罗斯还履行了为伊尔-76系列提供D-30KP发动机的合同,且继续就联合研发重型运输直升机与中国进行洽谈,并向中国提供了米-26重型直升机的租赁服务。
这些举措都表明,俄罗斯虽然没有正式为先前未能履行合同道歉,但在实际上已经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这些行动被看作是俄罗斯“服软”的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沉默”并未造成太大的损失,反而带来了可观的战略利益。
中俄合作的深远影响
从表面来看,中国似乎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吃亏”的地位,但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中国并未因此受到太大损失。首先,伊尔-76依旧是中国空军所需的重要装备,即便在拥有运-20后,中国依然需要继续购买部分伊尔-76来弥补运-20产能的不足。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运-20的产能提升依然存在瓶颈。
其次,如果中国与俄罗斯因为此事撕破脸,势必会影响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调。而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显然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坑”并没有给中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相反,它加速了中国自主研发运-20的进程,并且促使中国与俄罗斯在其他军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并未因一次合同未履行而作出过激反应,而是选择了默契的沉默,最终获得了更大的长远利益。
发布于:天津市融正配资-全国配资网-开户配资-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